如何激励孩子持续绘画

【缘起]

小汤圆四岁半了,我从两年前开始收集他的随手画,至今保存了300多张。我有时翻看他的作品,就会觉得很开心。随着画作增多,翻阅不方便了,作为一枚IT男,我就建了这个网站,专门放他的绘画和摄影作品。

“童等舱”的朋友们挺喜欢这些画作,不时选一些到公众号分享。到后来,她们更想知道我是如何让孩子坚持绘画的。于是邀我写一篇关于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文章。

“晒娃”是小事,但是要正儿八经地让我说些“教育经验”、“引导方法”之类的,我还是有点忐忑。尽管自己也读过不少育儿书籍,但我始终认为,那些仅能略作参考,却不足尽信——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,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的孩子。

当父母有这样的自信,才有可能说得上“因材施教”,才有可能选择合适的育儿方式,才有可能长期坚持而不被左右。

所以我的“经验”也是不足借鉴的,但我也想借此梳理自己的一些方法论(给父母看看也好啊),最终便勉力而为,写了一篇。

在这篇“培养孩子绘画兴趣”的标题里面,“培养”是打引号的,因为我认为根本不需要“培养”,家长只要不破坏就行了。后来我想,除了无为而治,究竟我所秉持的教育方式有何特殊,或者说核心理念是什么呢?

——于是后来我把标题改为“激励孩子持续绘画”,归结起来,我就是在“激励”上花了许多功夫,现在看来效果也还不错。但无论如何,本文依然只是个人认为适合自己孩子的一些方法,人境各殊,诸君慎勿按图索骥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先说说我的育儿观。

我认为,世界才是孩子的老师,父母充其量能当个导游。孩子探索世界的本领是天生的(这与蒙台梭利不谋而合),有没有父母,他都一样会探索。而父母的作用,或者说教育的作用,是给他们展示探索世界(人生)的多种可能性。

比如我们带他去天文台,就等于暗示他——如果你有兴趣,你可以研究宇宙;我们带他去旅行,就等于暗示他——如果你有兴趣,旅行可以体验更大的世界;我们给他一支画笔,就等于暗示他——如果你有兴趣,你可以用画笔描绘你的内心。

给机会孩子让他尝试,发现他的兴趣和天赋,如果他有兴趣,我就会不断激励,使得兴趣得以持续。激励并非教导,激励的本质,就是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良好环境。

那么怎样的环境适宜孩子绘画呢?我的绘画“激励法”有三:不教、陪同、欣赏,下面逐一言之。

 

【方法一:不教】

我家可以说是“体验控”,发现啥新奇好玩的都让孩子去试试。体验后喜欢的话,他就可以报名去学(比如跆拳道、轮滑),但绘画是个例外,发现孩子喜欢绘画,首要就是“不教”。

在小汤圆一岁半左右,我买了白色磁性画板,他就开始随意涂画了,基本就是乱画,有时候他涂满画板就是为了瞬间擦掉,是把画板当做一件玩具。我就让他任意玩,画板都被戳坏了几块。

直到两岁半左右,我才让他用颜料画笔。我把容易着色的油画棒和大头笔放在桌面上,一叠画纸放旁边,他想玩的时候随便拿来一涂,这样就玩得很轻松。

20140922,橙色的一家2014两岁半涂鸦:橙色的一家

家里的老人发现孩子喜欢画画,就去找“绘画教育资料”来看,恨不得自己变身为画师。但任何教学行为,都被我制止了。

和我的父母一样,也许不少父母发现孩子对绘画感兴趣,是个“好苗子”,觉得要是放任不教而任他乱涂乱画,不可能画得好,不可能有进步,甚至认为画得好才会有兴趣。

不得不提醒一下,如果你发现了好苗子,千万别揠苗助长。

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,任何的“热情指点”、“规范教育”,都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创造天赋。古今中外大量响当当的画家、艺术大师,例如:莫奈、梵高、毕加索、齐白石、张大千……全都是自学成才的!换句话说,他们就是靠自己乱涂乱画成为一代大家的。

20140716-(2)涂鸦:鱼
2014汤圆两岁涂鸦:鱼

“不教”其实也是一种教育方式。这种目标明确,却又放任自由的教育方式,在发展心理学中也有理论依据,比如认知发展理论大师皮亚杰的“发现式教学”,就是提倡一切让孩子自行发现,自行获得结论,不用教他们一样能进步。而且由自行探索获得的成就,会陪伴孩子终生。

反过来,绘画教学其实并不会让孩子画得更好,或者只是表面上符合大人的审美了(后文再说如何算是“画得好”)。即使退一步说,作为孩子幼年时期的一种爱好,如果在“画得好”和“画得开心”之间有冲突的话,我也会选择后者。

尤其在孩子初次接触绘画的时候,“不教”原则非常重要。任何规范性要求或者演示,都可能破坏孩子的绘画初体验,轻则产生畏难情绪,重则丧失兴趣、破坏创造力。

在不打断、不干预,放开让孩子自由创作的时候,孩子的激情是大人难以想象的。比如小汤圆假期在家画《日月星联盟》(图太长就不附了),用三张纸拼起来作画,他自己连续画了5个多小时完成作品!

正是由于我没有花费任何时间去“培养”孩子的绘画兴趣,因此我也就没有花费任何时间去打击和遏制他的绘画热情和创造力。

我还和家里的老人家强调:孩子画画的时候不要打扰,更不要去教他,他这么画自有道理。而当我去分享他的画作时,我不会告诉他哪些画更受欢迎——他还不需要接受评价标准。

最后,我从不强迫他画某个主题或内容,他想画就画,不过是玩而已,开心最重要,千万别当成一件任务。

孙瑞雪老师说的“爱和自由”,与“不教”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
 

【方法二:陪同】

有朋友说,不教就不教吧,但孩子就很少主动拿画笔了。

激励的另一个要点是“陪同”。“陪同”却“不教”,也许你觉得很奇怪。但陪同是一种最好的关爱,父母不是要教孩子,而是在陪同中向孩子学习!

陪同不仅会让孩子感受到关注,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理解他画的内容。别以为他只是乱涂,两岁孩子就能把复杂故事画出来!比如小汤圆在看了一集彩虹海盗的动画片后,他画了海盗船长与彩虹宝藏:

20140914:海盗船长与彩虹宝藏
2014海盗船长与彩虹宝藏

初看不知所云。小汤圆就讲解了,左下角画的是海盗船长,这个船长“左手拿蓝色叉子、右手拿刀,紫色的是眼罩,头上黑色的X是海盗标志。左下角还有一把橙色手枪”,然后在船长头上的就是彩虹宝藏了,注意这个颜色是按照“红橙黄绿青蓝紫”排列的!

说完我就恍然大悟了,我非常惊讶,即便让我去构思《海盗船长与彩虹宝藏》,也未必能画出来,但是小孩子做到了。

于是后来的每幅画,我都要仔细听他说画了什么,并且把它记下来。

我陪同他作画,并且非常认真地对待他的每一幅涂鸦,这种态度给他很好的激励,因此他每次画完了都会兴奋地告诉我画的内容。

陪同他作画,你就会善用日常生活的细节,为孩子提供绘画题材,制造新鲜感。比如我玩《保卫萝卜》游戏,他在一边看,后来就画了很多幅迷宫画:

20140915保卫萝卜迷宫
2014保卫萝卜迷宫

这幅画从迷宫线路设计,到沿途的炮塔和怪物安排,你只要听了他的解说,就会拍案称绝。

像小汤圆这样,不追求细节,却又觉得自己能画任意事物的自信,是一种天生的能力。所以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场景,尽管似乎难以描绘,我都会建议他:你看能不能画出来?

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好玩的画。比如某一天小汤圆午休起床后,自称梦见一个冰激凌怪,抢了两条小胡萝卜。我就说,你这个梦太有趣了,可惜我看不到,如果你能画出来就好了。于是他就真的画了出来:

20141110冰激凌怪抢胡萝卜
2014梦境:冰激凌怪抢胡萝卜

再比如把绘画直接当成游戏来玩,孩子会更兴奋。我和小汤圆玩的“钓鱼绘画比赛”就是一例:

20160827小汤圆的钓鱼比赛图
2016小汤圆的钓鱼比赛图

这个绘画比赛的游戏规则是看画面上谁捕的鱼最多。惯性思维是按部就班地甩钓钩,一个钓钩钓一条鱼。但在这张图中,小汤圆左右各拉了一张大网,关键是,网里面的不是鱼,是“鱼蛋”,他说:每一个鱼蛋都是一条小鱼哦……你不得不承认,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意碾压成人。

给孩子激励,有时还会变成了给自己的鸡汤!在早期,我觉得孩子的画不过是童画童真,起码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是不值一提的。但下面这幅画,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:

20141210牛
2014《牛》

这幅画初看也是一头雾水吧?我也是这么问:儿子,你这画的是啥?

小汤圆:“是一头牛!”(我:啊…?)
小汤圆:“这是牛的两个眼睛,这是牛的四只脚……”(我:我明白了!那么这些点点是牛的脚印?)
小汤圆:“不是,是牛拉的便便!”

这幅画给我很大的震撼,后来我尝试解读了一下:
1、儿童的世界很简单,常能自然到达“目无全牛”的境界。在小汤圆的脑子里,牛的大眼睛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(不是我们固化思维的牛角),所以他自然把这个放到了最大,加以突显;
2、因为要走路,所以画上了四条腿,但有个腿的样子即可,不求细节,至于什么身子尾巴完全没必要画;
3、这幅画不是静态的,他讲了一个故事,一头瞪着大眼睛的牛,在到处拉便便…画面顿时生动可爱起来了!

我想起毕加索说他“花了一生时间学习像小孩那样画画”,或许就是因为小孩依靠的不是技巧而是想象,他们的思想很纯净,因此画面能够直透主题。

毕加索是返璞归真后的有意为之,而孩子却常常能无意识地达到这种境界!

后来,我把这幅画挂了起来。它让我重新审视孩子非凡的创造力和表现力。

如果不是经常和他一起绘画,你无法理解和揣摩画中如此让你兴奋的内涵。所谓教学相长。有了这样的自激励鸡汤,我再忙也一定会抽出时间来陪他画画,然后记录内容,拍照存档,发上网站,越发乐此不疲。

 

【方法三:欣赏】

相比“不教”和“陪同”,“欣赏”是需要作一番自我颠覆的,需要突破一些僵化的观念。

首先我们要尝试让家里老人家也能欣赏孩子的画,换言之,要让他们也能欣赏孩子的画。因为当他们觉得画得“不像”时,就会忍不住会去教,也就不鼓励孩子自由绘画。

稍微了解绘画史就会知道,无论中外,优秀的画作都不会追求“画得像”,比如中国的水墨画是写意的,西方现代绘画表达一种以想象来诉说的语言。如果家里人以“画得像”作为评价标准,实际是一种艺术认知缺失。

我的办法是带上全家一起去博物馆和美术展览,除了孩子感兴趣之外,大人多看几幅他们不能理解的作品,对孩子作品的宽容度就会直线上升。

我还在客厅里挂了梵高的《星夜》和《向日葵》,我对父母说,这就是大师的作品,他也画得不像。小汤圆看了《星夜》就说:“天上刮风了,把星星吹得滚来滚去。”孩子能看到很多大人不理解的一面,反而是大人,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。

其次,我们也别轻易地被街上的“绘画兴趣班”所营销,那里往往张贴着人手一张的复制品,看似画得“像”、“精致”,表面上看来容易被“欣赏”了(因为和大人画的比较像),却只是依葫芦画瓢,完全没有营养。陈丹青就曾猛烈抨击国内的基础素描教育,说它毁了想象,毁了国画。

因此最重要的,是我们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学会欣赏。

要欣赏孩子的画,就要欣赏他画里面的故事。孩子有一种强大的能力,能借助自己已知的一些元素,把自己复杂的想象表现出来。比如小汤圆画的《海星家的聚会》:

20160116海星家的聚会
2016海星家的聚会

小汤圆说,海洋里的小动物要团结起来对抗大鲨鱼,于是海星就邀请“气鼓鱼、盒子鱼、双眼水母、海马、海龟、箭鱼”等到家里作客,为了避免小鱼客人们迷路,它还特意在路上竖了个“指路牌”,牌子上画了一个海星,还有一个箭头。

像这样的作品,哪是兴趣班能够“教”出来的呢?但如果你不懂欣赏,看不出这里面蕴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你可能只会说一句:这鱼画得不像——这就是买椟还珠,暴殄天物。

除了丰富的想象力,孩子的绘画还能表现出很深的情感,如这幅《五彩蘑菇与她的BB》:

20151127五彩蘑菇与她的BB
2015五彩蘑菇与她的BB

小汤圆说:五彩蘑菇妈妈是有很多五彩眼睛的,她生了4个BB,颜色和她眼睛的颜色一样。最大的是大哥,有三只眼,其它的弟弟妹妹只有两只眼。各个小蘑菇“有的生气、有的想哭、有的开心”。

我觉得这是非常棒的一个创作,关于家庭的爱和情感。没有技法、不用临摹、也非写实,他所表现的是孩子真正的内心。

经过不断的讲解和展示,现在我们家里人都能理解孩子的涂画作品了。有时候老人家也觉得很惊喜,比如他给爷爷画的《62条祝寿小鱼》:

20161008-62条祝寿小鱼
2016-62条祝寿小鱼

小汤圆说:62条小鱼给62岁的爷爷祝寿,每条鱼头上都有一根蜡烛,它们会给爷爷点亮蜡烛并且唱生日歌——不同颜色的鱼还唱不同的歌词哦。

接纳与欣赏孩子的过程,其实是大人向孩子学习的过程,学习那个我们已经丢失、已经忘却、已经不能理解的真实世界。育儿就是我们的一场自我修行,如果大人自己没有进步,如何能匹配那个不断变得优秀的孩子呢?

我把收集孩子作品当作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,让自己享受欣赏的快乐。大人的欣赏,孩子自然能感觉到,他会更加用心,形成良性循环。这样让孩子和大人都快乐,就是最好的状态。

最近,小汤圆还画了个《汤圆水族馆》:

20161021汤圆水族馆
2016汤圆水族馆

他说自己是卖鱼的。他给这个水族馆设计了一个“商标”,还给里面的鱼定价,甚至连经营理念(不卖死鱼)、营销方式(买满108送贴纸)、服务宗旨(让顾客有笑脸)都想好了。

可见,如果你不让孩子自由绘画,或是你不懂欣赏,你可能只会看到一些没有故事的花草房子,填色人物,却永远也看不见(读不出)他内心那些天真有趣又像模像样的复杂构思。

不仅是绘画,我发现许多有关创造力的活动,大人都只需要提供一个好的环境,并随时鼓励就够了。假以时日,我们就可以带上谦虚的心,向孩子欣赏学习了。

陪同孩子越久,你越明白自己已丢失的一些重要的价值,你越明白人生表象之外的真正意义。小汤圆画完水族馆后,我想,这孩子长大了是卖鱼还是卖画呢——会有什么区别吗?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我只是相信,他的明天,一定会超出我的想象。

以一首旧诗结束本文:

百年求索终宇宙,

一念微茫偶得之;

奥妙人生寓其里,

欣忧岁月共此时。

 

================

PS:对那些非常关注孩子绘画发展的家长,推荐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写的《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》,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统计意义上的研究,给我们展现了儿童在不同阶段的绘画特点,也有很多有价值的建议。

同时感谢“童等舱”给的机会,让我借此将自己的育儿理念梳理了一遍。未来小汤圆还会不断有新的作品呈现,我也不知道他会画多久,我也在探索学习中。无论如何,过程中有这么多的发现和惊喜,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。祝愿大家都能享受人生这一段难得的育儿之旅!

发表评论